新时代下的指数化投资——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钟蓉萨在第十二届指数与指数

尊敬的各位来宾:

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再次受邀参加中证指数公司举办的第十二届指数与指数化投资论坛。论坛自创办以来,为行业的指数化投资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中证指数公司不仅是编制指数的机构,也是重要的行业估值基准服务机构,为市场提供丰富的指数产品,同时还为全行业提供债券和流通受限股票等投资标的的估值参考价格。尤其是在公募基金方面,中证指数与基金公司合作,为市场提供了许多大众化、个性化的被动及量化产品,大大促进了我国指数投资市场的发展。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这公募基金诞生二十周年的历史时刻,向中证指数公司多年来对行业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想结合基金行业发展和协会工作,就我国指数化投资的发展情况谈几点感受:

一、指数化投资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对照美国基金行业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基金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大致相当于美国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作为近几年的重点工作,证监会和协会一直在推动养老目标基金的发展。美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和案例,1974年养老金改革法案和税收改革法案的发布,带动基金行业整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指数基金和ETF这类被动型产品的出现,公募基金的发展势头尤为突出,这是我们努力推动养老目标基金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指数基金、ETF等被动型产品在境外市场受到投资业界的广泛认可,发展势头迅猛。以美国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指数基金管理规模连续九年增长,至2017年底达3.4万亿美元,较2008年底增长了4倍,在共同基金中的占比从2008年的6.4%上升至2017年的18%。ETF基金增长势头更猛,同样经过9年的连续增长,2017年底管理规模达到3.4万亿美元,较2008年底增长了5.4倍。还有一个数据,2017年指数基金资金净流入达到2300亿元,而共同基金的资金净流入总和仅是1740亿元。即是说,除指数基金以外,其他类别的共同基金资金呈现净流出,流向之一就是指数基金、ETF等被动型产品。

我国指数产品发展水平与美国等境外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如何能在中国市场将被动化产品发展起来?站在过去二十年总结的基础上,展望未来二十年,希望指数基金和ETF能成为下一个发展阶段中的亮点。今年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之所以令人振奋,是因为我们有机会让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对全球机构投资者来说,指数是投资中国市场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和桥梁。这为中国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是新的挑战。此外,随着FOF产品,尤其是养老目标基金等长期配置型资金的逐步入市,社保、保险等资金资产配置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要配置力量。通过这个过程,希望指数能真正发挥“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我相信未来指数产品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会逐步凸显,指数化投资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二、指数化投资应当坚持被动跟踪为原则

指数化投资区别于主动型投资,是资产管理行业专业化分工的体现。指数化投资通过复制指数的投资组合构成,将选择投资组合的投资职责外包给了指数编制机构。通过最小化组合收益率与指数收益率之间的跟踪误差,实现对指数的模拟。指数化产品由于其成本低廉、管理透明等特点,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指数化投资的立足之本在于对指数的模拟能力,即被动管理能力,可以说,被动管理能力是基金公司指数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近两年,Smart Beta型的指数产品发展迅速,确实满足了一部分或一类机构投资者当前阶段的需求。尽管Smart Beta加入了主动管理,但仍未脱离被动管理的范畴。如果过度关注指数型产品赚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忽略了被动管理,无异于舍本求末。基金公司的指数型产品应在夯实被动化管理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方是指数产品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优化投资者结构、完善交易制度等是指数化投资发展的基础

中国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客观现实是以散户为主导,缺少资产配置类的机构投资者。2016年底,持有公募基金份额的有效账户为26,954.59万户,其中个人有效账户为26,946.09万户,数量占比99.97%。指数型产品作为重要的大类资产配置工具,市场上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有资产配置需求的机构投资者。Smart Beta产品的出现是顺应当前中国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发展结果,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也是一种发展方向。但作为重要的大类资产配置工具,指数化投资要想大有作为,我们还需要持续推动投资者结构的优化。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推动养老目标基金和FOF产品等资产配置型产品,养老目标基金其实也是FOF的结构。从前,基金公司关注的是具体的投资标的,例如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在音乐中类似小提琴独奏。大类资产配置更像是在演奏交响乐,需要结合风控全盘考虑整个资产的配置,可能在短期内优势显得不够突出,反而成了劣势。

我相信随着养老目标基金和FOF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市场机构拿到更多长期资金,考核周期就会拉长,投资行为也会朝着更长久的利益,真正把资金配置到应当配置的实体经济中去,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其次,基金公司指数部门的工作还部分围绕人工主观判断、手动跟踪调整指数,其中与交易场所相关制度不完善有关。例如,交易所应完善股票停牌机制,尽量避免上市公司不必要的长期停牌,以保证必要的流动性,避免指数的失真及基金管理人无法跟踪指数交易成分股的情形,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我本人作为中证指数公司的指数专家委员,会呼吁完善交易制度,持续推动上述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

四、主动挖掘客户需求,丰富指数产品结构

MSCI作为中外互通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我国指数产品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目前国内的指数产品仍以常规性的市场指数和行业指数为主,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有望推动指数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国内的指数供应商要敢于走在MSCI等境外同行的前面,不能仅局限于被动跟随,应主动挖掘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询问投资者需求,掌握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从而提供更专业的定制化指数服务,搭建更高效的指数产品结构。例如,境外投资者对内投资和国内投资者对外投资这类跨境投资,投资者在进入新市场时往往面临很多未知的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迫切需要指数工具的帮助进行投资,定制化指数产品在这时大有可为。

产品设计经常被我形容为是基金公司的“发动机”,指数产品是产品设计这台“发动机”的一种重要燃料,同时也是联接基金公司和市场需求的桥梁。我们期待基金公司与指数提供商更好地合作,开发更多符合投资者和市场需求的指数产品。基金业协会也将搭建好平台,进一步推动深化公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包括中证指数公司在内的指数提供商合作。

五、完善包括指数在内的业绩比较基准相关自律规则

对于基金投资者而言,合适的业绩比较基准可以准确反映基金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风格,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业绩比较基准决定了投资范围和投资目标,如果管理费与业绩比较基准相挂钩,那么业绩比较基准还将直接决定最终的管理费收入。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如果以某一指数为业绩比较基准的资产管理规模较大,那么该指数的变动将引发系统性的资金流变动,进而对相关资产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此外,对指数编制工作而言,估值是基础,只有实现个券的公允价值估值,编制的指数才科学合理;另一方面,指数也可以为估值提供参考,例如,协会与中证指数公司合作开发的“中基协基金行业股票估值指数”,就是为指数收益法下的停牌股票估值提供指数依据。

目前基金行业的指数等业绩比较基准设置没有统一的规范性要求,例如,为突出相对业绩,很多基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通常被设置为宽基指数,难以体现基金的资产配置方向和投资风格。特别是混合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设置通常缺乏依据,市场上存在较多基金投资风格漂移的现象。基金业协会托管与运营专业委员会已就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展开研究,拟规范业绩比较基准的设置、选择和定期评估的基本要求,及基金业绩与比较基准的偏离度监控体系及校准措施等方面,自下而上探索各投资标的的公允价值、比较基准规则和基金评价体系,持续完善《中国基金估值标准》,尽快出台业绩比较基准相关自律规则。

未来,我希望中证指数公司既能提升作为第三方估值机构的估值专业能力,同时通过估值能力的提升促进指数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基金服务机构的专业价值,为中国基金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联系我们

宁波市证券期货业协会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中兴路775号天润商座C座1203室
联系方式:0574-87063389 邮政编码:315010

宁波市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兴路775号天润商座C座607室
联系方式:0574-88230653 邮政编码:315010

© Copyright 2021 宁波市证券期货业协会 & 宁波市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累计访问922477 次 .
浙ICP备09054116号-2